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
庄士哲清末民国初 1850 — 1918
全台诗
庄士哲1850~1918),号仰山彰化鹿港廪生。
曾任教于彰化磺溪书院及白沙书院,鹿港名诗人施梅樵许梦青为其门生,而庄太岳、庄垂胜则为其子嗣。
明治卅一年(1898)任职辨务署参事明治卅五年(1902)担任鹿港区长,获总督府颁授绅章。
热心公益,凡有利于乡里之事务无不尽心谋画。
曾参加「鹿苑吟社」,对鹿港文风的振扬,颇有贡献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施家珍晚清 1851 — 1890
全台诗
施家珍1851~1890),字诒儒号聘廷彰化鹿港人
同治年间岁贡生,曾任福宁县学教谕
光绪二年(1876)与鹿港士绅共同鸠资重修文祠,增改两庑。
光绪十四年(1888)刘铭传在台推行新政,实施清丈田亩,造成民情不安遂有施九缎抗官起事,适逢施家珍与鹿港廪生施藻修因故违逆彰化知县李嘉棠,竟被诬为勾结施九缎,遂遭通缉,乃相偕逃往泉州避难。
施家珍以一介贞廉之士却蒙不白之冤,抑郁苦闷,竟于光绪十六年(1890)忧愤而卒。
子嗣五人,长子即鹿港名诗人施梅樵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施仁思晚清 1858 — 1897
全台诗
施仁思1858~1897),字藻香号子芹又号石峰彰化鹿港人
光绪十七年(1891)辛卯举人
生具奇才,有豪杰气,与鹿港生员许咸中交情甚笃,对其子嗣许梦青亦关照有加。
割台之际,台中知府黎景嵩,在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以禦日军,施仁思挺身而为佐理。
及日军陷竹堑,施氏更与武进士许肇清,偕同鹿港士绅组成义勇军,共谋抗日。
彰化城陷,为奉亲保家,始携眷返回泉州
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六月卅日病卒,著有《施子芹先生诗文集》,今不传。
以下诗作据施梅樵编《孔教报》、赖子清台湾诗醇》、洪宝昆《瀛海吟草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等辑录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林培张清末至民国 1864 — 1941
全台诗
林培张1864~1941),字植卿,一作湜卿,又作次逋号芷庭嘉义县人〖参考《寄庐遗稿》序文,台北:龙文出版社,2001年张子文等《台湾历史人物小传:明清暨日据时期》,台北:国家图书馆,2003年12月。〗。
季诸生,曾入罗山书院就读,为进士林启东之弟。
大正初,移居台中,任职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,署其庐曰「寄庐」。
林氏学诗,上溯魏晋,旁及白香山庾肩吾诸家,最后则去其依傍,独辟蹊径。
杨近樗谓其作品「善于传神描景,词无泛设,真情流露」,在汉诗坛颇为活跃,曾入「罗山吟社」、「南社」、「嘉社」、「网珊吟社」、「朴雅吟社」,并多次受邀为词宗。
施梅樵、蔡梓舟、傅鹤亭、杨近樗为莫逆交,施梅樵曾于林氏七十岁寿诞发起贺寿徵诗活动,并于其逝世后,选编诗稿三百首,原拟于昭和十八年(1943)冬付梓,因时局紧迫而搁置。
1958年诗人节始以油印本发行,前有施梅樵、杨近樗、傅锡祺、蔡梓舟序文,陈子敏等十二人题词。
2001年6月,龙文出版社根据施梅樵选编本影印出版。
兹以龙文版《寄庐遗稿》为底本,参考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台南新报》、《台湾文艺丛志》、《鸥社艺苑》、《诗报》等报刊合集编校。
(余美玲撰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吕乔南清末民国初 1864 — 1918
全台诗
吕乔南1864~1918),号竹巢
彰化鹿港人光绪年间邑庠生。
性谨慎,博闻强记,有才名。
曾从当地文人陈才花学,读书自六经史汉外,更旁及汉魏唐宋典籍。
日本治台后,仕途之路中断,遂肆力于诗。
与当地文人庄士勋、王秋田、王舜年、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开书院,分课经史子集各科;又与蔡振丰洪弃生等人共创「鹿苑吟社」,与同乡诗人施梅樵许梦青陈怀澄等相友善。
曾于鹿港、彰化草湖等地设帐教学,晚年又返回文开书塾设教。
以舌耕为业,长达二十年之久,栽培弟子极多。
哲嗣吕申甫、外甥朱启南并皆能诗。
〖参考《彰化县志稿‧人物志》,彰化彰化县政府1961年
吕乔南诗深具唐人风韵、宋人新意;其文亦议论清新,博赡工整。
有《兰雪草堂诗稿》,惜泰半毁于战火。
1983年孙吕正雄出版其父吕岳诗集《醉雪轩吟草》,又辑录祖父吕乔南诗作残稿,附于其后。
兹以此为底本,并参考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住江敬义编《江濒轩唱和集》、《栎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诗稿》、鹰取田一郎编《寿星集》等,辑录编校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许梦青晚清 1870 — 1904
全台诗
许梦青1870~1904),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,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,清鹿港邑庠生。
咸中,亦邑庠生,以能文著。
祖母贺太安人,以节孝旌于朝,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。
  梦青生有奇才,子史百家,过眼成诵,文思敏捷,下笔立就,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。
光绪17年(1891)春,梦青二十二岁,以前茅拔府县试,名声赫赫,震于一时,乡里多以为荣。
梦青为人傲然不拘,尤富正气,喜抱不平。
以身逢乱世,欲挽狂澜,因自号「高阳酒徒」,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。
光绪二十一年(1895)闻割台之议成,悲愤慷慨,号泣三日。
乃联络员,共谋抗日,并上书唐景崧,请领兵驻防
七月初,日军攻彰化,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,惜寡不敌众,奔回鹿港,拟再举事,不幸其弟猝逝,伤心至极,无心与事。
八月末,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,知大势已去,从此寄情诗酒,不问世事。
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,形单影只,身世萧条,壮志未酬,满怀悲愤,乃更加潜心诗文,以舒胸中块磊,耽身醉酒,藉忘忧伤。
每当大醉,或歌或哭;梦中醉后,时发悲歌。
或醉卧庙阶,旦醒始回;或闭户孤吟,三日不出。
以奔放绝足之才,为自由不羁之行,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、浪漫文士,愤世嫉俗,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,享年仅三十五岁。
 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,半生苦况,尽托于诗,诸家早有评论。
洪弃生评曰:「诗思空灵,才致活泼,不事劖削,自臻雅妙。
王竹修评曰:「凡咏物、怀人、哀时、感事,无不蕴蓄精微,淋漓尽致,恺恻沉痛,情见乎词,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,非特扬风扢雅已也。
施梅樵评曰:「悲壮淋漓,激昂慷慨,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。
」杨云萍评曰:「抱俊异之才,丁家国之痛,长吉不寿,其境过悲,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。
」许常安评曰:「虽时有浪漫自由、清狂、豪放之作风,然其实质,乃具有严肃、悽凉、写实之社会骨格,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,时代之反映。
梦青诗悲壮淋漓,激昂慷慨,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。
  梦青诗作前未曾整理出版。
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《听竹山房诗稿》、《梦青堂诗稿》,及少年时期所作之《鸣剑斋诗草》之一部分。
青年时期所作之《听花山房诗集》近八百首已佚。
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》曾刊出《鸣剑斋遗草》之一部分。
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《鸣剑斋遗草》,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。
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,删去联句、断句,共计477题1063首。
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,仍有一些脱误,兹覆核《台湾文艺丛志》,详加校正
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,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,均直接据以改正,不再附注说明。
(吴福助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丁宝光晚清 1872 — 1903
全台诗
丁宝光1872~1903),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
为鹿港进士丁醴澄二子。
自幼资聪敏,长辈多以大器视之。
光绪十七年(1891)彰化县学为邑庠生。
光绪十九年(1893)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。
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,丁蔡联姻,婚礼极隆重,为时人所称羡。
甲午战起,丁宝光随族人归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;事平后,曾返鹿港,流连岁馀后又返回陈埭。
此后,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,并为陈埭家乡宗族撰写赞文、祭文,及重修祖祠、家祭、墓祭等序文,至光绪二十九年(1903)逝世止。
丁氏书法娟秀,曾用馆阁体抄录〈史记本纪〉、〈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〉。
与鹿港著名诗人洪弃生为忘年之交,两人经常吟诗唱和,诗中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谊;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、许志坤有来往。
返鹿期间,曾加入「鹿苑吟社」,其诗文作品,有:〈诗抄〉(完稿于1893年)、〈吟香山馆什作〉、〈对联作品〉、〈论文习作集〉、〈孙太尊观风课稿〉等。
〖参考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,台北赖子清自印,1982年李昭容《鹿港丁家之研究》,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,2001年
〗以下诗作辑录自《洪弃生先生遗书(二)。
寄鹤斋乙未以后披晞集》、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